首页
搜索 搜索

科技飞进稻田里 米香窜入云端上 看点

中国农科新闻网     2023-06-07 23:06:51

“老话说旁观者清,我们站在远处操作机械,一来避免了烈日晒伤,二来也有利于观察稻田插秧情况,方便规划出最近的插秧路线,保证插秧效率。”操作员老张憨厚地咧嘴笑着说道。

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在张家湾镇川庄村的智慧稻田旁,坐在岸边凉亭里的稻农老张正通过手机APP操作无人插秧机进行插秧,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插秧,这种方式不仅省时省力,而且栽植的秧苗深度、间隔都更科学,对保证水稻品质、后期秧苗维护、熟稻收割都有益处。

在稻田一侧的田埂上,还搭建起专业的厂房和大面积观景台,这是为了切合张家湾镇“产学研游”一体化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,让农业和旅游结合、产业与科技接轨。


(资料图)

“我们在这片稻田里,安装了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服务系统,不仅实现了节水灌溉自动化,还能为稻田提供16要素数据监测,为稻田生产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指导服务。”技术员介绍道。白色的厂房里,挂在墙上的机箱正发出“哔哔”的轻响,长长的天线接收着稻田里传感器发回的数据,一旁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稻田内的场景。

在厂房外,记者见到了几年前曾见过一面的川庄村第一书记乔建国,他暴瘦了很多,皮肤晒得越发黝黑,人群里的他,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,要不是他主动来搭话我还真不一定认得出。

“川庄这几年的变化是真的大,2016年我刚来的时候,由于稻田水毁,很多人都是种植玉米,播完种之后就出去务工了,村里人烟稀少,很多老乡家大门紧锁,透过门缝看,院里的杂草都窜起来了。稻田恢复以后,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回来种水稻了,川道土地开阔,山川秀美,水资源充足,能在家门口谋生,谁又愿意远走他乡呢?”乔建国一边回忆着,嘴角不由地扬起一个弯弯的弧度。

乔建国与川庄村从相识、到相知、到熟捻、直至成为“家人”,点点滴滴经历得太多,不足为人道也,而川庄村的发展也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。从最初的稻田恢复,到后来的富硒水稻种植、稻鱼共养、稻鸭共养,再到现在的智慧化稻田、田园综合体构建,川庄村就像一个奋力追赶的“后进生”,在名为“拼搏”的道路上不断追赶超越。

站在厂房外的观景台上,乔建国手指着远处一连片的大棚介绍说:“这是我们新建的15座智能温控育秧拱棚,能恒温恒湿、自动卷帘、自动喷淋,不光是避免了人工育秧失误的可能,也是未来水稻走向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的一种尝试。你跟我来,看看我们的新产品。”说着,乔建国领着我们进入了厂房旁的展厅。

展厅墙面上,是川庄村水稻的宣传彩绘,还有一串醒目的字样:“一罐米、一碗水、一家人、一顿饭”。乔建国顺手拿起一罐包装精致的大米,解释道:“这个就是我们的新产品,用的是我们这里最优质的大米,而且每罐的量也很讲究,这一罐米倒电饭锅里,再倒一碗水,蒸出来不粘不干,正好是一家人一餐的量。”

为了拓宽水稻销路,张家湾镇还开发了“我有一方田园,张家湾镇云稻米”微信小程序,将稻田搬上网络云端,供人“云认养”。第一期40亩智慧稻田按照9.9元/平方米展开预售,仅上线6小时,就已火爆“吸粉”,有延安、西安以及省内外50余名认养人争先认养。

打开“我有一方田园,张家湾镇云稻米”微信小程序,映入眼帘的是细雨中稻农们劳作的动漫图,再配上他们的原声“出镜”,让人仿佛就置身于这片有1400多年种植水稻历史的贡米之乡。点开“水稻日记”栏目,150天的水稻生长期内,认养人能看到稻田生长的真实场景。不仅如此,透过镜头直播,还能看到川庄村被晚霞浸润了的山间稻田、听取鸟语蛙声一片的田园美景。等到金秋收获,项目方按照稻谷的实际收成,将水稻具体的寄送斤数发送给认养用户,第一时间让他们品尝到“自家”产的新鲜大米。

“成本上,我们向水稻种植户统一发放有机肥,通过集中育秧,把托盘秧苗的定价由10元降至6元每盘。销售上,我们开发新产品,推出‘云稻米’,产值由传统的亩均2300元达到亩均6590元,除去运营、管理、售后成本,水稻亩均产值预计收入3500—4000元,把实惠结结实实的给到农民手里头,才能带动产业提质、群众增收。”乔建国说。

通讯员 吴龙迪

X 关闭

华声医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 ©  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