担心AI抢饭碗?李彦宏、周鸿祎、刘庆峰重磅发声 环球今热点
中新经纬5月19日电 (魏薇)AI是否会和人抢饭碗?众多企业推出大模型是否会造成一地鸡毛?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,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大咖们难以绕过的话题,多位知名企业家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。
“不担心大模型会导致人类工作机会减少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下最火的话题之一,与之相伴的是,有人担心效率提升会使很多人丢掉工作。“我个人属于乐观派,不担心大模型会导致人类工作机会减少,生活会变差。”百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。
在李彦宏看来,很多人担心AI让工作机会减少,是因为能够看到现在的工作会消失,但看不到什么新的工作机会被创造出来,就像100年前、200年前那些人看不到后来产生新的工作机会一样。他以过去几百年间的井下背水工、马车夫、打字员等职业为例,指出随着这些工作的消失,出现了很多新的工作,同时世界人口和每个人创造的价值继续高速增长。
李彦宏指出,人类最大的不可持续并不是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,相反是停止创新,不发明、不创造、不进步带来,按照惯性走下去,所带来的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风险。
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则预测,传统的靠堆时长和人力的商业模式,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将被彻底改变。
他认为,基于通用人工智能,整个工业互联网的办公效率、生产效率、营销效率、策划文案等综合性能都将大幅提升,它会让人类更加专注于灵感和创意,而原来需要通过专业学习才能掌握的复杂脑力劳动,现在可能通用人工智能都能做,甚至做得更好。
不过,刘庆峰强调,在人工智能做完这些工作后,还需要人们进行把关。“它不是替代人类,应该是人机协作,原来需要100个人,可能现在只需要5个人、10个人。”
“未来中国不止有一个大模型”
大模型成为当下互联网公司炙手可热的话题。据中新经纬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中国已有超过40家公司、机构发布了大模型产品或公布了大模型计划。激烈竞争之下,未来是否只会剩下一两家?
“未来中国不会只有一个大模型,每个行业、每个大一点的企业、每个大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专有大模型。”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称。在周鸿祎看来,大模型将来可能和知识管理一样,是个标配技术。有更多的企业来参与竞争和投入,才能取得突破。
刘庆峰同样并不担心竞争,他认为,竞争对公众反而是好事,“越多企业、科研单位参与,就越可能把通用人工智能做得更好,让公众更早享受红利。当然在岗位替代再就业等方面,还需要国家做顶层设计,总体来说整个社会是受益的。”
不过,刘庆峰指出,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测评方法,比如从文本生成、语言理解、逻辑推理、知识问答、数学能力、代码能力等维度进行测评,从而看到每一家公司的真实水平。“就怕一堆公司在中间忽悠概念,忽悠用户和资本市场,所以有科学的测评体系是当前非常重要的。”
未来两三年中国大模型发展大有机会
周鸿祎指出,中国做自己的大模型要坚持长期主义,中国发展大模型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。“中国科技公司在产品化、场景化、商业化上有很大的优势,我对我们能打造大模型深信不疑。”
但周鸿祎也强调,要清醒地意识到,中国的大模型产品和GPT-4还存在较大差距,因此不应该悲观放弃,也不应该盲目乐观,追求速胜,而是脚踏实地补足短板。“我相信未来的两三年中国大模型发展大有机会。”周鸿祎说。
刘庆峰也指出,目前纯大模型技术还有待攻克的缺陷,比如新知识难以及时更新,事实类问答容易“张冠李戴”,史实、传统典籍等容易“编造情节”等,但这些问题在今年会有明显改进。
“抢抓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机遇有几个基本要素,第一,必须要在自主可控的平台上;第二,必须同时做中文和英文,不能只学习中国的‘智慧’,还要向世界学习;第三,在‘硬碰硬’的科技对比上,不仅要学习,还要想办法赶超,像数学能力、编码能力等。”刘庆峰指出,一定要有从追赶到超越、再有自己原创的系统性推动计划,要有明确时间表。
本届世界智能大会于5月18日至21日在天津举行。大会以“智行天下 能动未来”为主题,聚焦智能网联车、生成式人工智能、脑机交互等前瞻课题,探讨AI与经济、社会、人文等热点。(更多报道线索,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:vivi1257@163.com)(中新经纬APP)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